Baidu
map
当前位置:首页 > 会计时讯
税务总局:烟草税明年有望再上调
发布时间:Dec 7, 2010     浏览次数:1777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我国正在做新的烟草税调整方案,明年有望出台。记者从国家税务总局了解到上述信息。中国控制吸烟协会与中央财经大学共同举办的中国烟草经济与税收政策研讨会日前在北京举行。专家在会上表示,我国烟草税改革不彻底、调整不到位,主张推动烟草税价联动

国家税务总局称,按照规划,现在正在做新的烟草税调整方案,明年有望出台。

调税背景

税率调整后

烟草消费没动静

去年5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调整烟产品消费税政策的通知》,调整了卷烟生产环节(含进口)消费税的从价税税率。调整后,甲类卷烟税率提高到56%,乙类卷烟税率提高至36%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公室副主任姜垣对这一调整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显示,这次烟草税率调整对我国吸烟人群的烟草消费影响不大。

姜垣在研讨会上介绍,对中国6城市2007年至2010年卷烟价格及其对吸烟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卷烟零售平均价水平未发生明显变化。卷烟消费税调整未引起零售价格的上升,消费税的调整没有影响吸烟者的行为。

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研所研究员石坚指出,调税后,国家烟草专卖局要求各烟草公司保持批发价格的稳定,在批发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实际零售价格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说,这次烟税的增加没有反映到烟草产品的销售价格上,而是被烟草行业内部消化了。

石坚认为,这次改革并不彻底,没有对中国烟草的生产销售及烟草消费者产生影响,反而使有些烟草品种的销量还有扩大的趋势,因而未能达到控烟的作用。

调税现状

我国烟价低于国际水平

控制吸烟协会常务副会长许桂华提到,目前,我国烟草税收不仅低,而且价格普遍低廉。

据世界卫生组织2008年相关数据,中国的烟草税率目前仅为40%左右,低于与中国发展水平相近的亚洲国家,如印度为72%,新加坡为64%,泰国为63%。中国每包卷烟平均价格也低于国际水平。

中国每包卷烟平均价格为0.73美元,印度为1.65美元、日本为3.31美元、美国为4.58美元、挪威为10.04美元,都是中国的几倍甚至十几倍。

以万宝路在15个国家价格为例,在中国的售价为2.04美元,南非为2.69美元,新加坡为9.39美元。挪威的售价更高,为11.48美元,是中国的5.6倍。

调税建议

实行税价联动遏制烟草消费

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教授郑榕介绍,该校与美国伯克利大学共同研究的一项有关烟草经济的报告显示,如果将中国20095月提高的烟草税率转移到烟草价格上,政府不仅会增加至少500亿元的财政收入,还会减少18亿包的卷烟消费,210万吸烟者也将因此戒烟。

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研所研究员石坚介绍,如果把2009年增加的税率转移到零售价水平上的话,对于那些低收入吸烟者来说,每包烟的花费可能会额外增加0.1—0.15元。

虽然这看起来只是一个很小的数字,但长期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经济负担。提高烟草税收与价格,是减少烟草消费、降低吸烟人数、控制吸烟的最有效手段。

石坚强调,有价值的改革是建立税价联动机制,使税率的提高反映到价格上。

控制吸烟协会常务副会长许桂华介绍,据世界银行估计,烟草制品零售价格每提高10%,高收入国家的烟草消费量就会减少4%,中低收入国家会减少大约8%,吸烟率则会相应地降低一半。

官方回应

明年有望

再上调烟草税

国家税务总局货劳司消费处处长胡先明表示,去年的烟草税率调整,实际上对控烟也是有帮助的。

胡先明指出,批发环节销售上的利润压低了,影响烟草企业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对控烟也有帮助,压制了烟草企业大干一场的动力。

胡先明同时表示,为了进一步加大控烟力度,烟草税率肯定会继续提高。税率结构的调整、税率的提高,都是下一步工作的目标。

这跟我们整个目标是一致的,下一步肯定会不断提高烟草税率。胡先明介绍,国税总局也有意推高烟价,并实行税价联动,在零售环节加价,减少烟草企业的利润空间。

下一次调整烟草税在什么时候?胡先明透露,按照规划,现在正在做方案,明年有望出台。

多知道点儿:由于烟草行业的特殊性,为了限制和减少烟草及其制品生产与消费、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世界各国普遍对烟草及其制品征收此类消费税特别税,体现政府寓禁于征的调控意图。

(来源:法制晚报 2010124日) 

 

 

 




我要评论



(只有会员才能参与评论,如果您已是会员请 登录 后评论)
论 坛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14号月新大厦 邮编: 100045 电话:010-68520682 E-mail:68520682@asc.org.cn | ascmember@163.com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602 | 京ICP备12005383号-1 | 中国会计学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2022
Baidu
map